1.高中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教学设计2022

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4.生命会自然发生吗教案

5.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6.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7.人教版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8.高二生物教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_高中生物教案设计范例

高中生物开学第一课教案

 开学啦!高中生物课的开学第一课怎么上?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高中生物开学第一课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是高一新生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课标和考纲没有任何要求。我们也不为考试而来,我们没有知识目标也没有技能方面的目标,有的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学生上完第一课,能够对生物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对高中生物课程有初步了解,能正确认识生物科在高中学习阶段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生物科的偏见(认为生物科是次科,不重视)。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学科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生物并且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陌生是因为在初中的教学中,生物被冠以“副科”等,学生重视度较低,,再加上学生已经一年没有学习生物,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更加不牢固,对生物学科存在一定的偏见。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所有一切都是新鲜、充满期待的,对生物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慢慢改变。

 因此,在生物开学第一课,老师应当及时调整、纠正学生对生物的不合理的学科观念,强调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并说明与初中生物的差异。与此同时,老师要把握学生心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注重高中生物学法指导。

 下面是关于“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自我简介(1分钟)

 用PPT展示教师姓名、家乡、还有办公室所在地以,简单介绍教学经历等等。

 记下教师的姓名、办公室

 学生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便于日后师生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4分钟)

 1.提问: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明确告诉学生:

 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加的健康!

 为了能够让生活更加的美好!

 2.联系生活,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

 (1)人要健康地生活最需要什么物质?

 必修1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目录、P17

 (2)你能举一些关于食物安全方面的例子吗?

 塑化剂、毒奶粉、催熟剂……

 (3)你能举一些在食物方面蛊惑大众的例子吗?

 非典时期抢购食醋、板蓝根

 日本地震后哄抢碘盐、海带……

 思考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并纷纷抢答。

 用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产生共鸣,并通过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寻找答案

 高中生物课程简介(20分钟)

 展示高中生物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教材名称和。

 提问:学习这些教材后,有什么用?

 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借助资料,讨论:

 1.(必修1)食品安全问题:塑化剂、三聚氰胺、大头娃娃等。

 2.(必修2)遗传问题:男女的染色体组成、双胞胎。

 3.(必修2)进化问题: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4.(必修3)激素调节:大脖子症、巨人症、催熟剂

 认真听讲,明确高中生物科的主要内容,对未来的学习任务有初步的认识

 对教师展示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展示高中生物的各个模块,让学生对高中生物科的学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每个必修模块都联系生活上的几个简单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对高中生物课充满期待。

 明确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要求(10分钟)

 展示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要求:

 1.高2第二学期6月9号学业水平测试 文科、美术、音乐生考:物理、化学、生物

 2.高3第二学期6月7日、8日高考理科、体育生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

 展示高中三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 :必修1

 第二学期 :必修2

 (期末考后:选科、分班)

 高二:第一学期:必修3

 第二学期:

 理科:选修3、选修1、总复习 文科:总复习 、学业水平测试

 高三:第一学期 : 一轮复习

 

 第二学期 :

 3月“广州一模”

 二轮复习

 6月 高考

 提出要求:从今天起,想清楚你将来想做什么?你想读怎样的大学?

 认真观看PPT和听讲

 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用三分钟时间跟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或向教师了解具体情况。

 很多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学习没有目标,甚至到了高三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得这么累,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告诉学生他们在高中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尽管他们不能记住今天所知道的每个细节,但是,至少从这一节课开始,他对自己的高中生活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而且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学生,应该从高一开始了解各个大学的情况,已经就业形势,让学生面对现实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至少规划自己高中的三年。

 再次强调学好生物科的重要性(5分钟)

 展示,并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

 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

 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朝着目

 的地前进。

 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

 想:这个十字架实在是太沉重

 了。于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在途中多次砍掉十字架的一部分。

 可是到了最后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其他人都用自己的十字架过了沟壑,唯独砍短了十字架的主角过不了而悔不当初。

 提出:看完,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边看边听老师讲故事。

 学生认真思考,并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感受。

 几个积极的学生举手谈谈自己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明白:

 生物科在高中已经不是“次科”,无论你将来选什么科目,至少在高中阶段,你不能轻易放弃生物科!

 如果你选择了“偏科”,那过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那道坎的时候,你将会像中的主角一样,后悔莫及!

 只有学好高中生物学知识,你才能更客观、科学地对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健康生活方式等进行分析、选择,让生活更美的!

 提出课堂常规要求,并进行学法指导(5分钟)

 我的要求

 1.预备铃响了准备好:

 课本、导学案、练习册

 科代表带读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2.上课做笔记,遵守纪律

 3.课后作业按时完成

 4.周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5.见到老师要打招呼

 学好生物的方法

 1.听课

 2.做好笔记

 3.做好导学案(重点)

 4.认真对待周周清(重点)

 5.考前复习

 认真做好记录

 明确学习方法,如获至宝

 先礼后兵,提出要求,并在日后认真执行,学生就很快养成良好的习惯。

 用一个幽默的方式结合**《功夫》“世外高人”拿着秘笈的,以给学生“生物秘笈”的方式提高学法指导,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如获至宝的感觉。

 告诉学生教材的缺陷需要认真听课来补足,否则自学也是徒劳。而且让学生知道导学案和周周清的重要性,学生日后就会重视这两个法宝,对学好生物科充满希望

  四、自评反思

 上高一的第一节课,我们都没有开新课,而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对生物这一科产生兴趣和足够的重视。这一次教学设计是我们备课组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其中的加了生活实例、和老师的幽默,让学生愉快而充实地过了难忘的45分钟。

 最触动学生的是对三年高中学习的了解,包括分科问题、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等等。没有一个老师会在高一就跟学生讲三年这么长远的事情,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展开最热烈讨论的就是这个环节。

 让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三本必修里面的实例,我们结合了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知道事情的表面,其中的原因、原理,学生不知道,但是很想知道。所以我们联系教材,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最后介绍了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尤其强调导学案和周周清与近几年我校高考成绩进步密切相关,学生对导学案和周周清都有了足够的重视,对学好生物科也充满了信心!

;

高中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是理科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是一门 毕业 高考升学的必修课,同时生物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知识。下面是有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欢迎参阅。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 范文 1

 《减数分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 总结 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 教学 方法 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 课前预习 :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 教育 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习,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昂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题目,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三、学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四、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首先创设情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范文2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例谈

 文/李琪仙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的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进行教学,直观地展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使这一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并通过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加深理解,追求课堂效果的最大化。

 一、导课?设疑猜想激发求知欲

 导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教师先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观看完毕后,问题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已经灭绝的恐龙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恐龙复活吗?产生新问题:如果能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需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引入:性状的体现者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那么,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呢?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1.提问思考,引出mRNA,识图比较DNA和RNA,为转录的学习作铺垫。

 提问思考:真核生物DNA主要存在哪里?蛋白质在哪里合成?

 引导探究:教师先强调:细胞核中的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那问题出现了:细胞核中的DNA怎样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呢?

 2.突破转录过程这一重、难点。

 提问思考: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怎么传递给mRNA的引出对转录过程的学习。

 首先,课件展示转录的动画过程。提醒学生注意转录过程发生的场所、需要的条件、产物。其次,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转录的内容。再次,学生自主构建?转录?概念,思考并归纳总结转录过程的有关知识,完成有关转录的8个知识点,教师加以强调补充。最后,课件再次展示转录的动画过程。

 3.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相关知识,为翻译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密码子:通过转录DNA上的遗传信息传递到mRNA上,那么mRNA如何将其碱基序列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呢?要想知道这个过程,首先要寻找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碱基与氨基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提出密码子概念,课件展示密码子表。师生观看密码子表总结:除3个终止密码子以外,一种密码子对应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密码子对于所有生物是通用的,说明: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探究新内容:那些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是怎样运送到核糖体的呢?引出tRNA,课件演示tRNA的结构。

 师生总结:tRNA的结构、作用、种类。

 4.突破翻译过程这一重、难点。

 继续设疑:tRNA怎样把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运到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上呢引出对翻译过程的学习。

 (1)课件展示翻译的动画过程。提醒学生注意翻译过程发生的场所、需要的条件、产物。(2)布置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翻译的内容。(3)学生自主构建?翻译?概念,思考并归纳总结翻译过程的有关知识,完成有关翻译的8个知识点,教师加以强调补充。(4)课件再次展示翻译的动画过程。学生此时脑海中对翻译这一过程已经有所了解,再次重播翻译的动画过程则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5.课件展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全过程(转录和翻译),DNA复制(第三章)。

 学生观看转录和翻译以及前一章DNA复制的过程,先完成表格,比较、理解、记忆重难点知识,再完成练习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三、拓展升华,自主推导公式

 问题提升:DNA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给RNA,RNA再翻译成得到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中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和氨基酸数有何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进行简单推导,从而得出DNA的碱基数∶RNA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并会对该知识点加以应用,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后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前后呼应:利用恐龙的DNA能使它复活吗?

 课件展示: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

 给学生提供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没有一种唯一、绝对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愿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生物教学模式能创建出来。

高中生物教案评课稿范文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作者/孙连鹏

 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 思维方式 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法学法

 教法:组织、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五、教学程序

 六、教学 反思

 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管理调控课堂,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发现,试剂用量的差异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实验中要掌握统一恰当的标准。另外,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也需要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七、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域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2.实验材料

 未知组织样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蛋清组织样液、花生匀浆)

 3.实验程序

 (1)分组实验,对未知样液进行鉴定

 (2)填写实验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4)评价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饮料与木糖醇饮料所含还原糖有差别吗?

 (2)米粉和奶粉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主要区别?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教学设计2022

高中生物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 ?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社会联系〕生思考,师提示。

 〔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板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一?H+ + HC03- (1) (双向,可逆);NaHC03一?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小结〕略(黑体字部分)。

 〔作业〕练习一二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

 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判断

 (1)?;(2)?;(3)?;(4)?。

 2.选择

 (1)D;(2)D;(3)D。

 3.画概念图

 略

 二、知识迁移

 (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

 (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

 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DNA复制发生在所有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体中,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在讲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一是使学生理解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机制;二是使学生理解对DNA分子复制的具体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概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2.理解DNA复制的条件。

 二、过程与 方法 目标

 运用复制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强学生的 逻辑思维 能力。

 2.领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重点

 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

 DNA复制的过程。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DNA的复制过程等重、难点知识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

 教学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的概念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DNA复制的时期

 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复制的场所

 真核生物:细胞核(主要)、叶绿体、线粒体。

 4.DNA复制的过程

 学生阅读课文P54,看图3-13,银幕上也出现动态的DNA分子复制过程图解,待学生看懂图后,回答如下问题:

 ①什么叫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②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③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强调:

 复制的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配对 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旋。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②合成互补子链:以上述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复制一次可以形成两条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样,1DNA分子→2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5.DNA复制的必需条件

  总结 :

 DNA复制时必需条件是亲代DNA的两条母链提供准确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能量(ATP)和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6.DNA复制的特点

 讲述: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DNA复制的含义和方式。

 (2) 掌握DNA的复制过程。

 (3) 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及过程

 难点:DNA分子复制方式;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课件演示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结束的咱们学校第一届校运动会,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那大家还记得这幅吗?

 展示:校运动会会徽

 因为需要,现在还要几张跟这相同的,如何快速获得?(学生:复印)

 对,复印,也可以叫复制。对于复制,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到。那么,在生物体中有没有这种过程呢?引入今天课题。

 进行新课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提到过DNA的复制,那么关于DNA的复制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

 学生: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在细胞核中进行

 教师:那么DNA究竟是如何进行自我复制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DNA的复制方式。

 对DNA复制的推测

 教师:DNA有两条链,当时科学家猜想可能有以下两种复制方式: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投影图解这两种DNA复制方式。

 教师:科学家认为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并设计了实验证明。

 思考:实验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能够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2-P53页,结合图3-12了解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思考问题:

 实验方法是?用哪种元素进行标记?

 如何将碱基组成相同但质量不同的DNA区分开?

 如何区分亲代与子代的DNA分子?

 学生:(1)同位素标记法 N

 (2)密度梯度离心法

 (3)根据试管中DNA所在的位置

 教师:投影实验过程,并进行讲解。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下面就来学习一下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教师:(投影)阅读教材P54页,结合图3-1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概念: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实质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三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简析: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二册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以及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关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知道了染色体(Chromosome )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以及前面所讲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些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且,本节内容是遗传变异这一章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以后的生物知识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生物的变异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DNA分子的结构以及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碱基组成,DNA分子的复制特点

 理解:(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探讨,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中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的图解,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它们聚合形成多核苷酸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 、 逆向思维 ,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DNA分子的结构组成及特点,以及DNA复制的过程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的碱基组成,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的相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DNA的碱基组成以及DNA复制的过程、条件和特点,才能理解和掌握基因的表达、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因为这些内容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接下来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 教育 为目标,本节课用“演示—归纳”教学模式,讨论法、比较法、研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1.演示法: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展示DNA复制过程的动画,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和总结DNA复制过程的特点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对DNA复制的特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4.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五、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在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培养兴趣,强化思维,反复练习。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组成,3种基本组成物质,基本结构单位,以及化学结构等。让学生观察DNA立体结构的模型或模式图,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有个大体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2、讲授新课:(30分钟)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设计2020相关 文章 :

生命会自然发生吗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和本质

 (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因此确定为教学重点。教材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依托,介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这一科学方法将贯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终,因此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确定为本节的第二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2.教学难点

 (1)酶的作用机理是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

 确立依据:活化能是本节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学生在理解了该概念以后,就要用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这部分内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确立为另一个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对本节提出的具体要求是Ⅱ级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学本质; (2)了解科学家研究酶的化学本质的历程;

 (3)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学习设计实验和亲自进行实验,使学生学会设置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学

 会操作,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的学习,认识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与争论中前进的,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学习科学家们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2)认识科学实验的价值,养成科学猜测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这一节我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酶的本质放手让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酶的较完整定义,以此促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供给学生实验基本流程,分组探究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并找出变量学会控制变量,同时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3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

 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

 (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例如,研制抵抗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如果这些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设计范文

生命会自然发生吗是高中生物的内容,教案见下。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常见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现象。利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学生尝试合作、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力目标: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体验新知获取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教学重点: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举例说出生命的共性。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命的现象。师:欢迎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到神奇的生物殿堂,这是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有你所困惑的,她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去感悟生命的奥秘。

设计反思:

以游戏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都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大课堂,多留心生活,多积累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课下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仿照教师的模式,也可以独创模式来说出某种生物的特征,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来猜是哪种生物。师: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很高兴,从你们的创作中我看出你们对周围的生物观察得非常仔细,并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获取了很多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去发现,去探索,相信你们会获取得更多。

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有氧呼吸是维持万物生长的生命活动,通过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来支撑生命的生长和发育,这也是高中生物必考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一、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基础上本节主要进行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括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打好基础。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较强,因此可尝试引导学生对细胞呼吸的知识进行归纳 总结 以及对两种呼吸方式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

 (3)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认识生命活动。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培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生活实例阐述突破。

 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并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

 四 、教学思路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并让学生归纳细胞呼吸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教师教授细胞呼吸的概念?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师生共同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总结应用的例子?小结,巩固练习,为下一节做铺垫

 五、教学

 1、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利用计算机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资料如等,并自制PPT。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1、通过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各有哪些产物呢?

 2、提问:细胞的呼吸作用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运动一样吗?

 3、引入课题讨论、回答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

 导入新课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理解概念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有氧呼吸(一)讲述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

 2.作为生物体内代谢反应,需有酶参与。

 3.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

 播放课件,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思考线粒体的结构,回忆其功能;

 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过程

 反应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有氧呼吸过程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能量变化。

 再播放动画展示并分步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观察注意反应进行的物质和能量及场所变化。结合动画展示,画面生动活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较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通过表格比较三个阶段,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呢?填表格,分析各阶段反应产物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有氧呼吸三个阶段过程的了解,并深入解析物质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能量结合有氧呼吸释放能量的生活实例

 1.汽车的行驶需要燃烧汽油提供能量();

 2.萤火虫的发光需要有氧呼吸产生的ATP提供能量()。

 讲述:在生物体内,lmol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后的能量转化。

 以饼状图形式展示能量的转化比例,并配合说明其利用途径。了解有氧呼吸过程能量和转化

 理解呼吸作用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

 用饼状图清晰明了的说明能量转化的大约比例及用途。

 有氧呼吸小结通过 顺口溜 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有氧呼吸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糖变酸;第二阶段,水来掺,你搅拌,我搅拌,冒出气泡CO2;第三阶段,氢氧见,化作纯水御春寒。?

 要求掌握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总反应式的书写以及能量去向。领会顺口溜表达的含义,及时总结有氧呼吸的主要内容。以顺口溜的形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及养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导入

 无氧呼吸播放民间酿酒有关无氧呼吸知识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

 场所

 过程

 反应式通过参照有氧呼吸过程的学习,得出无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场所。

 阅读课文,观察归纳分析让学生注意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反应场所及第二阶段产物的差异。

 概念

 能量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归纳得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尝试标出关键词。

 问题探讨:与有氧呼吸相比,同样是分解葡萄糖,为什么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能量对比)学生讨论,归纳阐述无氧呼吸的概念。

 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提问,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无氧呼吸小结总结无氧呼吸的反应场所,特点并举出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实例。归纳无氧呼吸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提取知识要点的能力。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出示相应表格,放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产物,释放能量)与联系。

 揭示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讨论,完成表格培养用对比,归纳的能力。

 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得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理解细胞呼吸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领悟呼吸原理。

 细胞呼吸原理

 的运用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分析生产实践中现象。

 1.农业生产:晒田等

 2.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低温储藏结合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生活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异化作用的原理及运用。

 小结小结本节内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做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提问:有人说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有道理吗?预习下节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培养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师生交流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有和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学 反思

 上次听了李老师的课后,深有感触,学习到很多东西,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做了反思,并且努力改进,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断尝试?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用的是?目标教学?、?问题导学?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之间的互动、评价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本节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问题、自主探究?点拨引导、创新问题?归纳总结、反馈迁移?四个环节开展?问题导学法?这种模式教学。

 家庭生活中如何蒸馒头?发酵粉?是什么?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家庭中如何制作米酒?等生活的例子引入细胞呼吸的概念。本节重点放在有氧呼吸过程的教学上,除了整合学生预习中填写的?问题生成单?外,自己再设计了一些问题,使问题层层递进,教学逐步展开,最后设计了两个表格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之间的异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的思考能力,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下节课的细胞呼吸应用做好铺垫。整节课让学生参与概念和原理的建立过程、生物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及生物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体现了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教学思想。但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之处:

 学习活动中的出现了两极现象,有的小组同学的思维都比较活跃,能动性较强。而有些小组的成员好?安静?,喜欢做旁观者,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当老师问及时,也没有给予反馈。我想这种?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来说,是还给他们思维飞跃的空间和激发他们思维创造力的很好的模式,而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却还需调整。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想两者兼顾,就必须对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尽量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多给以鼓励和肯定,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学习和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和教学重难点相离较远,并没能展现在课堂上讨论。但如果忽视这些问题,那势必会减低学生在下次教学活动中创新问题的积极性。但如果专门组织学生课后讨论,那在时间上的安排也有困难。特别是一些有深度和新意的问题,这节课没能用很好方式处理,也是遗憾的地方。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找到一种更好的处理 方法 。

人教版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高二# 导语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欢迎阅读!

1.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

 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2.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手段,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3.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

4.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分组实验以及小组学习交流等方式,掌握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技能以及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态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辨别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教法学法

 启发法、讲授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洋葱、成熟的番茄、黄瓜、西瓜、苹果等。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邀请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并且对于材料做以适当的说明从而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探究XX。

 其次请学生使用显微镜,并请有关学生纠正其中容易出错或者操作注意要点。从而复习、巩固上节课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最后,教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与再次的学习,由显微镜的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自主探究,新课教学:

 由显微镜的用途,提出问题: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利用它看到微观生命世界,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放到显微镜下,就能看到起内部结构呢?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引出用显微镜观察材料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以及材料的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玻片的标片,让学生更加了解到制作标片的必要和基本形式。

 由教师介绍制片所需要的一些材料用途和用法,简单介绍一下在制片过程中牵涉到的一些陌生的名词和过程。在学生大致了解制片基本的一些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观察老师制片,以及选择一两名学生跟随着操作,同时,随时依据所提出的问题,适时的停顿,一一对疑惑加以解决。所提问题依次是: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开始自主来制作临时装片,对于刚学习的方法加以及时巩固,老师则在其中不断巡视加以指导纠正。

 在学生学会制备临时装片之后,组织学生用显微镜来初步观察一下自己所制备的玻片的效果。同时,老师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老师先给学生以标准的玻片,组织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各个结构,学会辨别各个细胞以及其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邀请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个细胞结构的特点,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总结。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同时,作为教师则通过边讲解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画板图示范。

 组织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玻片,检查制片效果,以及是否能找出相关的细胞结构。分析制片过程中的不足和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环节三:巩固提高,小节作业:

 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课后的练习题,也可在制片、观察过程中留意各种情况的出现,及时思考、尝试处理,再讨论交流,总结。

5.高二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模板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酶的生物活性及其特性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酶的特性探究、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媒体运用

 本课使用的媒体主要为电脑投影和实验室仪器。本课的重难点都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过程。由于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所以本课插入了大量的,图表和实验过程的动画软件。酶的第一个特性使用动画直观的显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而第二个特性则应用了模拟实验过程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在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进行实验软件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参与实验操作的评价等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学以致用。第三个特性则让学生在第一、第二个实验的基础上自行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酶的特性的讨论探究活动,亲身体会科学发现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酶的特性探究实验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知识结构。

 (3)模拟实验操作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的实验操作过程,把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通过计算机呈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1)引导探究:酶和无机的催化剂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2min)

 (2)观看实验动画,回忆实验内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2min)

 (3)学生分组讨论

 a.为什么实验中要选用新鲜的肝脏?

 b.为什么要把肝脏研磨碎?

 c.实验中加入对比组会否更好?如果会,应如何设置对比组?(8min)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想到“酶具有生物活性”这一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设计对比实验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实验的方法及设计过程是多样的。

 (4)提出问题:既然实验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运用以下的实验材料及器材验证酶的专一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min)

 (5)小组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5min)

 a.研究目的

 b.作出设

 c.实验过程:实验器材选取、实验步骤、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

 d.表达与交流(讨论组的小组长上台发言,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改,选出代表进行模拟实验操作。)

 教师对小组的探究讨论活动给予鼓励评价,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讨:小组代表的操作使我们对酶的专一性有了较深的理解,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酶的一些其他的特性。

 (6)在前一实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制定检测酶的作用条件的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前各小组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的汇报。最后让学生运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探索酶的作用条件,并用图表表示相应的实验结果。

 (7)多媒体展示酶需要适宜的条件:为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教师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10min)

高二生物教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优秀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中的内容,该课程的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教材分析:

 本小节主要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关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后,安排了一个?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结构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对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难点突破方案:

 1.用直观模型进行教学。

 2.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分子结构组成的动态过程

 3.总结典型碱基计算规律,配合习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1.DNA分子的直观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使亲代的性状在子代表现出来。

 那么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1. 名称: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结构。

 2. 组成元素:C、H、O、N、P

 3. 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如下图)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含N碱基:A、 T、 G、 C,碱基不同则脱氧核苷酸的种类不同

 二、DNA分子的结构(该部分主要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DNA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那么这些脱氧核苷酸具体是怎样组成DNA的呢?组成的DNA又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介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简介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过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合作的精神)。这为合理地解释遗传物质的各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1.DNA分子的结构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结构: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过程

 具体过程用PPT展示

 3.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三 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由于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样性,由n对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种类为4n.

 2.特异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碱基顺序

 3.稳定性: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后用氢键连接两条链,所以具有稳定性。

 教学总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总结、概况!

 课下作业

 完成学案上相应习题!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知识点

 1.基本单位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脱氧核糖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具体为:由两条DNA反向平行的DNA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通过两个氢键相连、C与G通过三个氢键相连),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DNA链:由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3号碳原子与另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的5号碳原子端的磷酸基团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脂键,由磷酸二脂键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⑵5'端和3'端:由于DNA链中的游离磷酸基团连接在5号碳原子上,称5'端;另一端的的3号碳原子端称为3'端。

 ⑶反向平行:指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总是一条链的5'端与另一条链的3'端相对,即一条链是3'~5',另一条为5'~~3'。

 ⑷碱基配对原则: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配对时,A与T配对、C与G配对。双链DNA分子中,A=T,C=G(指数目),A%=T%,C%=G%,可据此得出:

 ①A+G=T+C:即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②A+C(G)=T+G(C):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的数目相等;

 ③A%+C%=T%+G%= A%+ G%= T%+ C%=50%:即任意两不互补碱基含量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

 ④(A1+T1)/(C1+G1)=(A2+T2)/(C2+G2)=(A+T)/(C+G)=A/C= T/ G:即双链DNA及其任一条链的(A+T)/(C+G)为一定值;

 ⑤(A1+C1)/(T1+G1)=(T2+G2)/(A2+C2)=1/[(A2+C2)/(T2+G2)]:DNA分子两条链中的(A+C)/(T+G)互为倒数;双链DNA分子的(A+C)/(T+G)=1。

 根据以上推论,结合已知条件可方便的计算DNA分子中某种碱基的数量和含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练习

 1.DNA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2.某生物细胞的DNA分子中,碱基A的数量占38%,则C和G之和占全部碱基的( )

 A.76%  B.62%  C.24% D.12%

 3.将 标记的DNA分子放在 的培养基上培养, 经过3次复制,在所形成的子代 DNA中,含 的DNA占总数是( )

 A.1/16  B.l/8  C.1/4  D.1/2

 4.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G与C B.A与C C.G与A D.G与T

 5.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A:C:T:G=l:2:3:4,则另一条链上A:C:T:G的值为( )

 A.l:2:3:4  B.3:4:l:2

 C.4:3:2:1  D.1:3:2:4

 6.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

 A.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B.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C.模板,原料,温度和酶 D.模板,原料,温度和能量

 7.DNA分子复制能准确无误地进行原因是( )

 A.碱基之间由氢键相连

 B.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C.DNA的半保留复制

 D.DNA的边解旋边复制特点

 8.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5,则另一条链和整个分子中上述比例分别等于( )

 高二在高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业,因为高二既要巩固高一打下的基础,又要为高三打下基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二生物教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优秀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

 (2)通过学习,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结合膜电位变化模型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情景模拟和资料查阅,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3)通过实验和Flash课件、课本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学源自于生活,科学的实验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探求真理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2. 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多媒体幻灯片。

 学生搜集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初中教材上神经调节知识等);阅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导学案。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组:搜集神经系统的组成的资料并按照要求构建知识网络。

 第三、四组:搜集神经系统通过反射交接生命活动的例子,并加以解释。

 举例:排尿反射

 第五、六组:模型制作和模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 教学环节1

 播放NBA某一场比赛的部分细节,教师发文“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处理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的?”“队员有良好的表现,身体的各个器官同样需要协调配合,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探讨的问题,并且过渡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 教学环节2?

 第一小组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分类。

 二小组展示所设计的知识网络图并加以解释。

 播放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Flash。

 讨论1:当皮锤轻轻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小腿突然抬起,整个过程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哪些部分参与?

 讨论2: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讨论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教师板书神经系统的组成的网络框架,学生以填图形式完成知识构建。

 4. 教学环节3?

 第三小组分析反射的分类和判断方式;第四小组展示他们对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理解过程。

 教师点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人体有很多先天就有的非条件反射,也有很多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整个过程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参与。在神经元上兴奋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呢?(过渡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 教学环节4?

 播放蛙的坐骨神经制作和实验过程。

 讨论4:?d奋在坐骨神经(传出神经)上是以什么信号传导的?

 讨论5:坐骨神经是怎样产生这种信号并传导下去呢?

 学生阅读教材18页并热烈讨论,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第五、六组利用制作的模型完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模拟。模拟过程难免会出错,其他小组可以适当纠正。

 教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和连续性,呈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动画的播放。

6. 小结?

 梳理板书后设问:完成一个简答的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在一个神经元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当传导到下个神经元接壤的区域时怎样传递下去呢?下节课将探讨这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

 高二生物教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优秀教学设计(二)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命题热点。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以及高级神经调节三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直观地讲述了传导过程。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2、学情分析:有关于反射、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只需给出少量时间快速阅读回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2、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四、设计思路

 以信息的传递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从反射弧到神经元之间,从神经元之间再到单个的神经元上充分理解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本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并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足球场上运动员们需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射门动作,队员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眼看、耳听,并迅速做出反应。我们身体内的系统也是如此,需要信息传递,比如神经系统。

 新课:

 (一)神经调节的基础和反射(复习回顾)

 过渡:从表面现象看,我们能观察到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活动,当一个简单的反射活动进行时,在细胞内部发生了怎样微小而复杂的变化呢?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问题设置:

 1、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兴奋?

 预期答案:听到或看到某些特别的事情

 教师引导:说明接受了外界的刺激

 过渡:组织活细胞也是如此

 2、阅读P17~P18第一段思考蛙的坐骨神经实验说明什么?

 预期答案: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电信号就是神经冲动。

 过渡:兴奋若以鲁莽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冲动

 3、冲动有什么特点?

 预期答案:快速的,可传导。

 教师引导:如北京申奥成功大家都很激动,在那一刻,一个人跳了起来,其他人也跟着跳了起来。

 过渡:细胞也是如此,那么在单个的神经元上,兴奋是怎样变成神经冲动的呢?

 4、阅读P18图2-2及右侧文字回答问题

 (1)什么叫静息电位?

 (2)什么叫动作电位?

 (3)什么是局部电流?

 过渡: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电荷又为何会分布不均匀呢?

 5、原因

 (1)膜电位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

 ①Na+-K+泵(主动运输):是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一种具有酶活性的特异性蛋白质,又称Na+-K+ATP酶。细胞内的Na+可与该酶结合,激活该酶水解ATP并获得能量,从而把3个Na+运出膜外,同时将膜外的2个K+运进膜内,所以会出现膜内K+高,膜外Na+高的现象。

 ②离子通道(协助扩散):除Na+-K+泵外,细胞膜上还有一些跨膜蛋白质,称离子通道。其上有闸门一样的结构,离子跨膜运输会受到闸门开放关闭以及开放程度的控制。

 (2)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K+通道打开,K+外流,同时Na+通道关闭不能内流,外正内负。此时Na+-K+的作用很小,可忽略不计。

 (3)动作电位:受刺激部位Na+通道打开,K+通道关闭,Na+大量内流,外负内正,Na+-K+泵仍然忽略不计。

 (4)电位恢复:Na+-K+泵活动增强,出3个Na+泵2个K+,同时K+离子通道重新打开,Na+离子通道关闭,恢复原先的离子浓度梯度。

 6、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并通过电信号完成。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问题设置:阅读P18~P19回答问题

 1、什么是突触?突触小体?其结构包括?2、什么是神经递质?

 3、简述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4、特点:化学信号,单向传递,轴突到树突或细胞体。5、比较: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学生活动)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兴奋的传导,注意区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传递,理解生命活动中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七、课堂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学科魅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