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直线的位置关系》优秀教案

4.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5.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6.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教案

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案

8.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公顷_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我综合运用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_;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如自主尝试、验证……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万 万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

2000,4500,4523,6005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

3、40059000是( )位数, 含有( )级和( )级,由( )个万和( )个一组成。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 479853000,2007000010。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的人口数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

2、亿以上数的读法

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00人;学生试读,小结读法。

3、练习读法

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

三、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香港六百七十八万人;教师引导写澳门人数,学生独立尝试其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

(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 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 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 反馈写数结果。

④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② 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 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 ¦ 0435 ¦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 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 从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写法练习: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题: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391000, 7060020, 1300000800, 43910000,

70600020, 13000000800, 600600, 6000600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写右边的数验证。2、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

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

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

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

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

(3)读出两个零

(4)读出三个零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相交与垂直(第17-1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 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 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2021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七册《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 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

一、导入

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二、新授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3. 揭示概念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4、进一步认识概念

(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

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

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

(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

(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

(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

三、应用------画垂线。

1、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2、 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

·

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

3、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

·

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4、 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四、 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数学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整理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男女生人数。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调查的?

 生1:问各年级的老师。

 生2:问以前的同学。

 2、师:看来同学们懂得利用身边的,非常好。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调查结果呢? 生上台展示。

 师:这是用什么方式来描述数据的?

 生1:我是用的单式的统计表和单式的条形统计图。

 生2:我是用复式统计表。

 师:跟大家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你真用心,懂得学以致用!

 3、 师:老师也收集了数据并制成了复式统计表。

 第五小学各年级学生人数统计表(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性别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男生

 女生

 师:(指课件)除了用统计表来描述这些数据,还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这么多同学都想到一块去了,那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呢?请同学们仔细想想,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先画(横轴),再画(纵轴),接着画出直条标明数据,还要注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分的练习卡,拿好了,听清要求:同桌合作分工完成,看谁画得又快又对。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4、评一评

 生上台展示作品。

 (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上下放)

 师:好,先停下手中的笔(停顿片刻,环视教室),我们先来看看这组同学画的统计图。这是一张男生人数的统计图(师指着标题),谁来评价一下画得怎样?好在哪?

 生:每个年级的间隔相等;每个直条的宽度相同;有标明数据;还有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师:你对他的评价满意吗?

 师:点评得很到位,真像个小老师。再来看看另一个同学画的女生人数统计图。怎样? 师:嗯,很完整。

 师:老师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四年级的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还可以怎么看。

 生:直条上的数据。直条的长短。

 师:哦,先看看上面男生的数据,再看看下面女生的数据。

 先看看上面男生的直条,再看看下面女生的直条。

 师:三年级呢?五年级呢?六年级呢?

 二、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老师发现要比较一个年级的男女生人数,都是先看看上面的男生人数,再看看下面的女生的人数。总是这样上看看下看看,你觉得怎样。

 生:很麻烦。

 师:嗯,老师也有同感。谁能设计出更加便于比较的方案呢?

 生:可以将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

 师:也就是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同学画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愿意展示你的作品吗?(投影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个方法怎样?

 生: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你们组的画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比较起来更方便。 生回答。

 师:怎样的统计图可以合并在一起?

 看来表达起来有点困难,老师给你们提个醒,(回到课件)观察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的横轴都是表示年级,纵轴都是表示人数。

 师:所以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表现出来。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师:那刚才比较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多少时,不方便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男女生的直条隔得有点远。

 师:是啊,所以我们可以像他这样把两个直条并列画在一起。

 师:怎么知道哪个直条表示男生,哪个直条表示女生?

 生:用颜色区分。

 师:哦,用颜色区分?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绿色代表男生,红色代表女生。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区分?

 生:用不同的条纹区分。(阴影和空白)

 师: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为了更清楚地区分,我们可以用图例表示,通常在把图例标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用图和文字加以说明。

 师:像这样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进行统计而制作成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谁来说说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写明名称,注明图例,间隔相等,宽度相同,直条并列,表明数据。) 师:现在你们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了吗?请大家动笔继续完善刚才的统计图,把它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展示3幅作品)

 师:请你用一句话评价一下他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老师也请电脑小博士绘制了一幅新的统计图,请看大屏幕。

 3、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相同点:都是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不同点: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量的变化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 表示几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明图例。

 师:是啊,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更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板书:形象直观 便于比较)这正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所在。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学生口答) 问题:

 1、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生人数最少?

 2、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多?哪个年级女生人数最少?

 3、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多?哪个年级男女生总人数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就让我们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下面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图。

 表示城填和乡村的两个制条是分开画好,还是挨着画好?

 哪年城填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2、某超级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 、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超级市场的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3)如果你是甲种饮料的厂长,看到这张统计图,你会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的统计图中哪条代表城填人口数,哪条代表乡村人口数?

 3、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根据上表信息,绘制条形统计图。

 四、梳理知识,感悟作用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师:你们的收获可真多!

 这节课,我们从收集、整理数据,再到创造出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最后到解决问题,我们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课后将你的收获整理成一篇数学日记,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 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案# 导语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使学生明白不仅是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数量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 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1米,3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3米 ……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 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 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 )元 ( )千克 ( )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目标: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多媒体课件等。

 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将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观察情境,读写小数。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说出各种鸟蛋的质量,接着追问: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学生试着读写小数。教师随时订正学生读写小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在此不必做过多讲解,放手让学生在读写的过程中总结出小数的读写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0.365千克中的0.365表示什么意思?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这一环节分 两步,第一步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环节,第1个小环节,首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0.25表示什么意思,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 0.01)

 第2个小环节,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提问: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

 先请同学回答,学生应该知道0.1与1/10的关系,再让学生慢慢过渡到0.01与1/100的关系。

 (师板书:0.1——1/10 0.01——1/100)

 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提问: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吗?它表示什么?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0.25 25/100 

 第3个小环节,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0.05 5/100  0.10 10/100

 第4个小环节,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请不同的同学说出自己想法,再进行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知道一个小数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复习,过渡到对两位小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 第二步,认识三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步分四个小步,第一个小步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

 直接让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到三位小数。

 第二小步,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第三小步,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看着多媒体的方块图数一数。

 第四小步,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复习一位小数意义,学习二位小数意义之后,可以通过自学,自己探索发现三位小数的意义,这利于学生归纳,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从而知道:像0.1 、0.25 0.365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并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 第四个环节,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我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自主练习1”,这是练习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完成练习,了解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情况。

 第二个是“自主练习2”,借助学具巩固小数的意义,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每个小数的意义,关注学生对小数意义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将新学习的知识点都适当的安排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

 为直观,简单,适合全班同学完成。

 自主练习12题

 这是思考题,对今天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直线的位置关系》优秀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万里面有( )个千。

 (2)( )个一百是一千,( )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

 (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 640700 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 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 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教学目标:

 1.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

 2.在辨析与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平行与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作图、分类、辨析的活动中,理解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辨析的过程中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

 题纸、三角板、小棒、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一)对一条线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出示,回顾旧知。

 (1)出示(线段)。

 监控问题:这是(线段)。谁还记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2)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成为射线。

 监控问题:现在呢?(射线),它有什么特点?

 (生: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能测量)

 操作: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再延长线段的另一端。

 监控问题::它也是(射线)

 (3)将射线还原成线段,同时延长线段的两端,成为直线。

 监控问题:这是(直线)它的特点是什么来着?(直线没有端点,不可以测量。)

 2.归纳:在这幅图上,你都能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线?来给大家说一说,指一指。

 看来,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揭示课题: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有关一条直线的知识。如果在这个屏幕上画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就是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将旧知进行了复习,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知。

  二、借助分类、学生辨析,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自主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 请大家想像一下两条直线会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画在纸上,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先摆一摆,再画下来。每张纸上只画出一种,画大点让大家都看得见。你能想出几种就摆几种,就画几种。开始!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搜集。

 监控:(1)这是同学们的想法,看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这种情况标上序号。(标号)

 (2)我们一起来看看,既然都是直线,又知道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咱们给这些直线延长延长,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学生来延长)(换一种颜色,让学生延长)

  (二)集体研讨,辨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引导学生分类,辨析。

 监控问题:这么多种情况,我们怎么研究呢?(先分类)

 请大家两人一组,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可以把序号写在题纸的背面,一会儿咱们一起来讨论,开始!

 2.集体研讨。

 ①相交与不相交

 ②引导学生分类,建立相交、不相交的概念,并板书。

 (板书: 不相交 相交)

 2.借助辨析,建立相关概念。

 (1)建立平行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师:我们先来看两条直线的这种位置关系,有人知道这样的两条直线叫什么吗?在生活中你见过吗?在哪儿见过?-----不相交

 ②数学中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

 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平行线的概念)

 提问:跟我们说的意思差不多吧?刚才咱们说的和书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同一平面),这两条直线是在同一平面吗?为什么?(都在这张纸上)这两条直线呢?(黑板上画出一组),能再说说什么是平行吗?

 ④建立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与b平行,可以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2)建立垂直的概念。

 监控问题:

 ①这种情况我们称它为不相交,也就是平行,那你们说这种情况呢?对,相交。

 提问:在这种相交的情况下,哪个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②建立垂直的概念。

 A.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垂直?

 B. 看书上的叙述。

 C. 学习垂直的表示方法。

 ③建立相交不垂直的概念

 那这种呢?相交了,但不垂直,形成了两组对顶角,每组的对顶角是相等的。追问:那垂直呢?相交之后也形成了两组对顶角,它特殊在每组的对顶角都是相等的,都是90°其实只要是相交就会形成对顶角,这些知识我们到了中学还会继续学习。

 ④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ppt)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平行与垂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作业和课本中也能找到平行和垂直呢?)

 ⑤重合的处理:

 预设:A.如果学生画图的时候出现了“重合”

 监控问题:这个同学画出的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都不一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请画出图的同学介绍)演示:重合的过程 (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

 B.如何学生没有在画图中出现,教师给图理解“重合”。

 (3)小结:看来,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会有重合。对于重合的两条直线,我们到了中学之后还会对这样的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集体辨析,得到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进行了分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新知。

 1、出示平面图形和组合图形。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在生活中看到了平行与垂直的例子,那如果是一个平面图形的呢?你还能找到平行或者是垂直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求:指出下面图形中的一组垂直与平行。(学生边指边说)

 (1)平面图形中的平行与垂直。

 追问:第五个,有互相垂直的两条边吗?

 过渡语:你们真了不起!也能在平面图形中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那如果是一个组合图形呢?还行吗?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在组合图形中寻找平行与垂直。

 看来,要想验证是不是垂直,三角板帮了我们大忙,真是数学学习的好帮手。

 2.深入研究平行与垂直的传递性。

 (1) 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过渡语:我们看了,也找了,那如果让你们动手摆一摆呢?行吗?来,小组合作,请你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开始!

 监控:①哪组把你们摆的拿上来给我们大家来欣赏一下!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②还有一个呢?先想象一下,猜猜看!然后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

 ③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吧!你们先猜的是什么?摆完之后呢?跟你们大家的想法一样吗?

 小结:看来,数学知识有的时候不能单凭猜测,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才能知道答案是否正确!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后我们还会应用这些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 相交 重合

 平行“∥” (对顶角)

 垂直 不垂直

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我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课型 新授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

角的度量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

(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角的分类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图形的旋转》教案

一个好的数学教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围成”的含义;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在三角形内画高等数学活动 经验 。

4.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是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数学课程课标(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规定要:“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 方法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认识三角形,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今天不探索面积,但要为今后三角形面积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解读。“三角形的认识” 选自人教版义务 教育 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属《图形与几何》范畴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线段和角,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 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今后学习 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收获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特别是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的学习为学生继续学习“三角形的高”做好了准备。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虽然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画指定底边的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的高。教师准备:课件一套,三角尺一个。学生准备:三角板,铅笔,白纸。

三、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学习方法 。

四、教法选用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方法 :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动手画三角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性,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2.观察比较法。通过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了解学生对三角形本质的理解。

3.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有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地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的程序来推进。课标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是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一)看图导入、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汉江三桥画面,在帮助学生感受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同时,初步感受三角形在大桥中的作用,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接着通过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用字母表示

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后设计了让学生上黑板指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进行反馈训练,这里为学生设计一个坑,让他跳不出来的时候才告诉他,为了表达方便可以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使学生明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这一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

2.学习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对三角形高的掌握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其实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的迁移。这一难点内容由“教师演示?学生尝试?交流展示”几个环节来突破。“三角形共有三条高”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解释,较好的处理了教师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用不同层次的练习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发挥想象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生活数学化,落实空间观念的培养。

生活是数学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与生活的丰富关联,尤其是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内涵,无疑是我们当下数学教学理应追求的重要目标。只是如何去看待和把握两者的关系,我们通常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其一,是由生活向数学的抽象与归纳;其二:则是由数学向生活 的演绎与想像。之前,我们上这节课,更多的是作出第一种努力。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的人还看: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 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人教版

4.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

5.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

6.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画角》教案

#教案# 导语《图形的旋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并且是空间领域里最原始的基础,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空间观念敏感期,这种数学观念发展的好,创造能力也将是无限的。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

 1、出示3张:风扇、风车、礼花

 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揭题)

 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出示转杆

 提问: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

 (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

 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

 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

 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

 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

 (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

篇二

〖教学内容〗

 《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 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 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2.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都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数学万花筒

 有条件的学校,能把本题旋转的过程用多媒体演示。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制作一个美丽的图案。

 第2题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页。

 教材、学情分析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学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PPT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口算:

12×6= 25×3= 180×4= 15×6= 180-45= 60÷4= 36×2= 29×2= 17×5= 96÷6=

设计意图:口算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提高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每节课都应在课前进行口算的热身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运用课件出示口算,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画五角星吗?

 (课件出示)

 一个标准的五角星以及五角星的两个基本数学特征:

 ①五条线段长度相等;

 ②每个顶角都是36度……

 现在你觉得可以怎样画出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如果会画36度的角,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板书:画角)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用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画标准的五角星进行新课的导入。我根据五角星的两个数学特征,每条边长度相等、每个顶角都是36度,引导学生画36度角,进一步探讨如何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探究画角方法。

 1、摆角。

 请同学们用小棒在纸上摆一个大约36度的角。

 估计得接不接近呢?你准备怎样检验?(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摆出的36度角)

 (三角板、量角器等)

 看来要画一个准确度数的角是不能光用目测的,还要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2、尝试画角。

 照着你所摆的36度角的样子,用工具试着画出36度的角。

 3、交流是怎样画的角。

 (借助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

 4、尝试画60度、105度的角。

 (多媒体出示画角的过程。)

 5、怎样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学生交流画法。

 设计意图:画准角的前提是脑海中有角的大致样子,因此在探讨角的画法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计角、辨别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以达到准确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效果。使用实物投影等先进教学设备,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过程,直观、形象、准确、方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巩固练习。

 1、用纸折角(90度、45度、135度等。)

 折好后,问学生:你还能折出多少度数的角?

 2、(多媒体展示)拼角:用三角板拼一拼,说一说,都能拼出哪些特殊度数的角,分别是怎样拼成的。

 五、作业:

 用今天所学的画角方法,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让学生画标准的五角星,可谓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总评与反思:

 本节课有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尤其是课上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xx周年阅兵,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